
天文学家的椅子:19世纪的科学、设计与视觉文化
《天文学家的椅子:19世纪的科学、设计与视觉文化》是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科学史教授奥马尔·纳西姆的创新力作,以19世纪天文学家观测椅为切入点,探索科学、设计与视觉文化的交织。书中通过数百张图画、印刷品和照片,分析天文学家如何通过专门设计的观测椅,展现机械化舒适感与科学理想,建构自我与“他者”形象。
《天文学家的椅子:19世纪的科学、设计与视觉文化》是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科学史教授奥马尔·纳西姆的创新力作,以19世纪天文学家观测椅为切入点,探索科学、设计与视觉文化的交织。书中通过数百张图画、印刷品和照片,分析天文学家如何通过专门设计的观测椅,展现机械化舒适感与科学理想,建构自我与“他者”形象。
《神工智能》是古代科学史学家阿德里安娜·梅厄的力作,获《自然》《科学》《经济学人》等权威媒体盛赞,科幻作家陈楸帆与北语教授刘宗迪倾力推荐。书中以“生命技艺”为核心,探索古希腊、罗马、印度、埃及及中国神话中的人造生命与自动机器,如克里特岛的青铜机器人、潘多拉的黏土造物及代达罗斯的飞行器,揭示2500年前古人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想象。
《来自恒星的你:从宇宙大爆炸到昨日的晚餐,组成你身体原子的故事》是科学纪录片导演丹·莱维特的科普力作,由漫游者出品,带领读者踏上150亿年的人体原子奥德赛。全书以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视角,追溯人体原子的起源,从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到恒星演化、地球形成,再到水、有机分子及生命的诞生。
《量子群英》是2022年《前言书评》独立出版奖金奖得主托比亚斯·许尔特的科普力作,以53个时空片段,编年体叙事,重现20世纪初量子物理革命的辉煌历程。全书聚焦马克斯·普朗克、尼尔斯·玻尔、爱因斯坦、海森伯、薛定谔、泡利等物理学巨匠,从普朗克1900年量子公式到原子弹诞生,揭示他们如何质疑经典物理,揭开微观世界奥秘,颠覆哲学认知。
《科学的灵魂:500年科学与信仰、哲学的互动史》由科学史专家兰西·佩尔斯与化学博士查理士·撒士顿合著,系统梳理了过去500年科学与信仰、哲学的复杂互动,挑战了“科学与宗教对立”的流行误解。
《人类知识演化史》是德国科学史学家于尔根·雷恩的扛鼎之作,堪称一部重塑我们对科学与知识理解的史诗级巨著。这本书跳出传统科学史的框架,从文字的诞生到近代科学革命,再到工业化与知识全球化,雷恩以全球视角梳理了人类知识的演化脉络。
《科学的40堂公开课》是耶鲁大学出版社“小历史”系列的经典之作,由医学史专家威廉·拜能撰写,以40个重大科学发现为线索,串联从古希腊到现代的科学探索史。全书涵盖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哈维的血液循环论,从元素周期表的诞生到DNA结构的破解,展现人类如何从仰望星空到解码生命奥秘。
《什么是科学》由吴国盛著,从希腊理性科学、基督教影响及博物学传统三大脉络,深入剖析科学的起源与本质,澄清中国古代科学的独特定位,是理解科学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权威读物。
《宇宙物质起源:关于人类与太空的奥秘(套装共11册)》是一套融合科学与人文的科普巨著,11部作品从基因密码到宇宙边界,跨越140亿年时
《解码世界科学》由伊万·基利奥夫与莱亚·米尔桑著,320页以500幅插画展现从宇宙起源到现代科技的科学史,通俗生动,是青少年与科普爱好者的知识启蒙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