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版权信息
书名:秦帝国的诞生
作者:[日]籾山明 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5年5月1日
页数:312 页
定价:7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ISBN:9787214301475
《秦帝国的诞生》是一部跨语际学术集成之作,精选日本与西方汉学界顶尖学者对秦国崛起与帝国形成的深度剖析。全书以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等出土简牍为基石,融合近五十年来战国晚期至秦统一的关键考古发现,系统勾勒出秦国从诸侯到帝国的转型轨迹。 不同于传统史书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叙事,本书将镜头对准制度演进:从商鞅变法的县制雏形,到始皇一统后的中央集权框架;从战国时期秦的对外扩张逻辑,到统一后“内外有别”的国家认同危机。读者将看到一个立体而动态的秦——既是军事征服机器,也是法律与行政实验场。 作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最新力作,《秦帝国的诞生》不仅呈现国际秦史研究的前沿路径,更通过中日英三语学者的对话,揭示“自我”与“他者”视域下秦帝国的双重面相。对于理解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复杂性,这部著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多维度视角。
作者介绍
本书由日本东洋史学界与美国中国考古学泰斗联合奉献,主编籾山明(韧山明)现任日本东洋文库专职研究员,曾执教埼玉大学。其研究以出土文献与制度史见长,代表作包括《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与《秦漢出土文字史料の研究》(創文社,2015)。籾山明擅长将简牍材料转化为制度史叙事,被誉为“文书行政史第一人”。 联合作者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中国考古与艺术史讲座教授,国际青铜器研究权威。其经典著作《宗子维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从考古材料重构周代社会结构。此次贡献的考古经济论章,延续其一贯的物质文化分析路径。 译者团队阵容豪华:吴昊阳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洋史专业,曾翻译《古代中国的宇宙论》《宦官》等多部日文汉学著作;曾广桃拥有中日双重学术背景,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主持多项省级秦汉史课题。两人通力合作,确保学术术语的精准与行文的流畅。
核心书评
夷夏框架下的秦扩张逻辑
渡边英幸开篇即以“夷夏形成”切入,提出秦的崛起并非单纯军事征服,而是沿两条并行路线:其一继承周的“封建”中心-四周结构,其二建构“内外他者”的排他性认同。当周天子权威崩解,秦顺势“登基”,却也因过度强调“内外之别”埋下速亡伏笔。此论跳出传统“秦承周制”的窠臼,揭示国家认同的悖论性。
考古经济视角的批量生产革命
罗泰的考古章节聚焦战国晚期秦国的“标准化生产”现象:从兵马俑的模块化铸造,到里耶秦简记录的户籍粮册,均体现出早期国家对资源的极致管控。他敏锐捕捉到“批量生产”与“个人消费”间的张力——秦的统一不仅是领土扩张,更是生产方式的革命。
《史记》中的秦国“夷狄”再发掘
吉本道雅回归传世文献,却带来新意:通过梳理《史记》对秦的“夷狄”书写脉络,揭示司马迁如何在“华夷之辨”框架下为秦“正名”。此章虽部分偏向思想史,但对理解后世秦评价的形成路径极具启发。
文书行政与郡县前身
高村武幸的文书行政论折衷日本学界对商鞅变法的“否定论”,提出郡县制的前身并非单纯军事据点,而是嵌入地方的“文书网络”。遗憾的是,其推论未充分结合近期云梦龙岗秦简等新材料,略显保守。
中西秦史研究的路径差异
叶山武幸的综述章节对比中西秦史范式:西方学者偏好“广域时空”与多学科整合(如结合冶金学研究青铜器),日本学界则深耕文本与制度细节。这种方法论反思本身,即构成国际秦史研究的“元研究”。
编辑推荐
适合人群: - 秦汉史专业学生(出土文献研读入门) - 先秦制度史研究者(文书行政专题) - 考古学爱好者(睡虎地、里耶简牍解读) - 比较文明学者(夷夏框架下的国家形成)
阅读价值:
- 最新简牍材料与考古发现的系统整合;
- 中日美三方学者的方法论对话;
- 附录城市化章节提供量化视角。
延伸阅读(同丛书):
- 《宗子维城》(罗泰)——周代社会考古
- 《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研究》(籾山明)——秦汉司法
- 《功利主义儒家》——战国思想史
正版购买
支持正版,推荐京东自营: 《秦帝国的诞生》(江苏人民出版社·2025年5月新版)
图书下载
本站提供夸克网盘全格式免费下载(PDF/EPUB/MOBI/AZW3),24小时内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夸克网盘下载(24小时有效)
扩展阅读:
里耶秦简:秦帝国基层行政的“活化石”
里耶秦简是中国秦代考古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被誉为“南有里耶秦简,北有秦兵马俑”。这些竹木简牍不仅是秦朝地方官署的完整档案,更是揭示中国首个大一统王朝基层运转的珍贵实物资料。它们以约20万字的体量,跨越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的14年时光,填补了《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中秦史的巨大空白。不同于睡虎地秦简侧重法律典籍,里耶秦简更像一部“秦朝社会百科全书”,生动再现了从中央诏令到县乡琐事的行政全景。
发现与出土背景
里耶秦简的出土源于一场意外的抢救性发掘。2002年6月,为配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碗米坡水电站建设,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里耶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在古城东南角的一号水井中,考古队从井底淤泥中清理出3.74万余枚竹木简牍,其中有字简约1.7万余枚,总字数逾20万。 这些简牍多为竹片(水松、油杉等)和少量木片,长约23厘米、宽1.5-5厘米,字体为古隶书,书写工整,保存相对完整。
2005年12月,在古城北护城壕11号坑中,又出土51枚简牍,进一步丰富了资料库。发掘主持者龙京沙回忆,当时井中淤泥厚达数米,简牍层层叠压,宛如“千年沉睡的档案库”。这一发现轰动学术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崇文称其“对研究秦统一与秦文化传播意义重大”。 里耶古城遗址本身是一座战国秦代城池,位于酉水河畔,地处秦楚边陲,战略位置重要,曾是秦朝向西南扩张的前沿据点。
内容概述:从公文到民生百态
里耶秦简并非孤立的法律条文,而是迁陵县(洞庭郡下辖)官署的系统档案,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维度。简牍形式多样,包括书传类(公文传递)、律令类(法规命令)、簿籍类(户籍田亩记录)、符券类(凭证票据)、检楬类(检查报告)、历谱类(历法表册)等。
- 行政与户籍管理:最核心的部分是户籍簿册。简牍记录了迁陵县下辖都乡、启陵乡、贰春乡的户口详情,如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全县达5.55万户,人口稠密远超汉代同期长沙国13县总户数(4.34万户)。 这些记录由乡吏上报县署,严格追踪人口迁徙、出生死亡,体现了秦郡县制的严密执行。通关文牍相当于“古代身份证”,详注持有人年龄、性别、肤色,甚至籍贯。
- 经济与赋税:土地开垦、田租赋税是重头戏。一枚简记载“迁陵卅五年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顷□□”,显示县吏实时上报垦荒面积,作为征税依据。 秦赋税沉重,民众常因欠税服劳役抵债,如阳陵县12名男子欠债1万余钱,被罚劳役。 仓储钱粮、兵甲物资调度详尽,反映秦高效的资源调配。
- 军事与邮驿:作为边郡,迁陵县记录了兵役征调和邮驿里程。一份里程表详列从南郡鄢县到迁陵的邮路,总长1400余里,站点齐全,证明秦邮传系统发达,即使偏远地区也能高效传递诏令。
- 司法与刑徒:刑徒管理是秦严刑峻法的镜像。简中多见奴隶买卖、欠债追缴案,如“小欬”欠11211钱,被发配劳役。 这些记录揭示了秦法下民众的艰辛,也印证了“官逼民反”的历史成因。
- 文化与教育:文化亮点包括三件“九九乘法表”,最早完整版,从“九九八十一”逆序排列,共有1131字,体现了秦教育普及。 此外,有药方、祭祀先农记录,显示秦礼制与周汉一脉相承,颠覆了“焚书坑儒”后秦文化“断裂”的刻板印象。
历史意义:重塑秦史认知
里耶秦简的学术价值堪比殷墟甲骨文和敦煌文献。 它首证“洞庭郡”存在(传世文献仅记黔中郡),推测为秦灭楚后改名,辖区与黔中重合,揭示秦行政区划的动态调整。 对于地方行政,简牍展现了“曹、官”分工:县廷列曹(无印绶,辅助长吏)、诸官(有印绶,独立执行),以及“守官”代理机制,体现了秦官僚体系的复杂与高效。
在社会层面,它“复活”了秦朝民生:官吏考核严苛(如一吏“駋”出勤211天,病假2天),俸禄与政绩挂钩; 边疆多民族杂处,经济活跃,挑战了秦“暴政”单一叙事。更重要的是,它为秦汉公文制度、历法、交通史提供一手资料,推动战国秦汉史研究从宏观转向微观。
研究与保护现状
自出土,里耶秦简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联合整理。已出版《里耶秦简》(1-4册,2012-2022年),及《里耶秦简牍校释》(多卷)。 里耶秦简博物馆(2009年开放)收藏展出原件,游客可近观这些“千年档案”。保护上,采用低温恒湿技术防霉变,数字化扫描全覆盖。未来,随着更多释读,秦史谜团(如郡县确数、税收细节)将进一步明朗。
里耶秦简如一扇时光之窗,让我们窥见秦帝国的“脉动”:一个高效却高压的机器,在边陲小县悄然运转,直至帝国崩塌。它不仅重写了秦史,更提醒我们:历史,总在细节中苏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