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与服从

自恋与服从 -1

图书版权信息

 

项目 详情
书名 自恋与服从
作者 [奥] 伊索尔德·沙里姆 (Isolde Charim)
译者 桂书杰,包向飞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25年1月1日
页数 232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胶订
ISBN 9787542687760
所属分类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哲学

图书简介

 

《自恋与服从》是奥地利哲学家、公知伊索尔德·沙里姆的一部深刻剖析当代社会心理机制的力作。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似乎摆脱了传统的封建君主、严苛教会或独裁家长的控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沙里姆敏锐地指出,这种自由可能是一种幻觉,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陷入了一种更为隐蔽、更为强大的新型统治之中——那是来自“理想自我”的暴政。

本书的核心议题围绕着“自恋”这一现代病症展开,但作者并非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去谈论病态人格,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结构。在书中,沙里姆观察到一种新形式的自恋发展:我们不再是被迫服从于外部的鞭子,而是自愿服从于内心的“理想自我”。我们量化自己的生活,记录步数、卡路里和睡眠质量;我们在工作中追求“独异性”,渴望360度无死角的积极反馈;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表演,用关注度作为衡量成功的货币。这种追求完美的驱动力,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己的监工,不断自我剥削,直到精疲力竭。

全书从经济、社会、道德等多个维度,梳理了从中世纪到近现代,“自恋”是如何一步步取代上帝、君主和法律,成为我们唯一服从的对象的。沙里姆结合了斯宾诺莎、黑格尔、马克斯·韦伯、弗洛伊德、福柯以及阿尔都塞等思想家的理论,深入探讨了“自愿服从”的悖论。为什么我们要同意现状?为什么我们在明明可以掌握自主权的时候,却并没有迈向自由,反而走向了“躺平”和“疲惫”?本书通过分析过度竞争、消费主义以及自我关系的危机,揭示了“我就是我”这一口号背后的矛盾与虚假。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哲学诊断书,它试图帮助我们看清那个被我们奉上神坛的“理想自我”,从而找到走出虚假田园诗、重建真实人际关系的可能路径。


作者简介

 

伊索尔德·沙里姆(Isolde Charim),是奥地利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公知和自由撰稿人。她在德语世界的思想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沙里姆早年曾于维也纳和柏林深入研读哲学,这为她日后剖析复杂社会现象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她并不满足于象牙塔内的学术研究,而是积极投身于公共领域的讨论,致力于将深奥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

作为一名活跃的专栏作家,沙里姆长期为德国《日报》(taz)和奥地利《自由报》(Falter)撰稿,她的文章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著称,经常引发公众对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热烈讨论。她的才华和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2022年,她荣获了奥地利国家文化新闻奖,这是对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影响力的高度肯定。

在出版领域,沙里姆同样成绩斐然。她于2018年出版的著作《新的多元化如何改变我们所有人》不仅获得了奥地利哲学图书奖,还在欧洲引发了关于多元文化与社会融合的广泛思考。而这本《自恋与服从》(2022年德文原版出版),更是让她荣获了2023年奥地利莱赫哲学奖。在这本书中,她展现了作为哲学家的敏锐嗅觉,精准地捕捉到了“自恋”作为一种社会统治机制的本质。沙里姆擅长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拉康、阿尔都塞等人的政治哲学,来解读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她不仅仅是社会现象的观察者,更是现代心灵的解剖师,试图在混乱的时代中为个体寻找安身立命的逻辑。


自恋与服从 书评

 

《自恋与服从》是一部读来令人感到轻微刺痛,却又忍不住拍案叫绝的哲学小书。在这个人人都在谈论“做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时代,伊索尔德·沙里姆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告诉我们:所谓的“做自己”,可能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愿为奴”。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它对“服从”的重新定义。传统观念中,服从意味着屈服于他人的意志,是痛苦和被动的。但沙里姆指出,现代社会的服从是快乐的、主动的,甚至是成瘾的。我们服从于那个想象中的、完美的“理想自我”。这种服从比任何暴君的统治都更难反抗,因为暴君在外,尚可推翻;而“理想自我”在内,与我们融为一体。当我们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只为发一张完美的朋友圈,当我们在职场上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KPI而透支健康时,我们以为这是自律,其实这是对“超我”的献祭。

书中对职场“360度反馈”和“独异性”的批判尤为深刻。沙里姆认为,在现代新自由主义经济下,工作不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是成了展示独特性的舞台。我们被要求不可替代,被要求时刻展现热情。这种机制让工作变成了一种永无止境的表演,每个人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既是囚徒也是狱卒。我们对他人的评价战战兢兢,同时也习惯于用苛刻的眼光审视他人。这种全员参与的相互监视和评价,构建了一个无处可逃的自恋牢笼。

此外,本书对“疲惫”和“躺平”的解读也独具匠心。沙里姆认为,疲惫不是一种生理状态,而是一种社会反抗的剩余物。当个体的自恋被社会全方位动员,当“变得更好”成为绝对命令时,除了彻底的瘫痪和放弃,我们似乎找不到其他拒绝的方式。因此,抑郁和倦怠成为了这个时代“恰到好处”的疾病。总而言之,《自恋与服从》是一本极具挑战性的著作,它不提供廉价的心灵鸡汤,而是提供一把手术刀,切开我们日益肿胀的自恋,让我们看到里面那个渴望被爱、却又被过度规训的真实灵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或许始于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始于放下那个永远无法满足的“理想自我”。


推荐理由

 

《自恋与服从》是当今“内卷”与“躺平”并存时代的必读之书。如果你感到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如果你在社交媒体的狂欢中感到深深的孤独,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你的生活。

第一,它揭示了现代人焦虑的根源。 我们总是责怪环境太卷,或者责怪自己不够努力。但本书告诉我们,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我们被植入了一套“自恋”的操作系统。这套系统让我们误以为只有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获得外界的关注和认可,生命才有意义。理解了这一机制,我们才能从无休止的自我攻击中解脱出来。

第二,它深度解析了职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书中关于“独异性”和“竞争”的论述,精准地击中了现代职场人的痛点。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以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因为工作变成了一场关于人格魅力的竞赛。通过阅读本书,你能看穿那些企业管理术语背后的控制逻辑,明白为什么“360度评估”和“自我管理”会让人如此心力交瘁。这有助于我们在职场中保持一份清醒的距离感。

第三,它为理解“躺平”文化提供了哲学依据。 很多人将年轻人的“躺平”视为懒惰或不负责任,但沙里姆将其解读为在自恋压迫下的必然反应。当“变得更好”成为一种折磨,放弃就成了一种消极的自保。这种解读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们对当下的社会心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第四,这是一次思想的各种碰撞。 虽然探讨的是深刻的哲学命题,但作者的语言并不晦涩。她巧妙地将斯宾诺莎、弗洛伊德等大师的思想与我们日常的健身、发朋友圈、点赞等行为联系起来,让哲学思考落地。这不仅是一次智识上的挑战,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这个被算法和欲望裹挟的世界中保持精神独立的必修课。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不会立即变得轻松,但你一定会活得更加明白。


下载资源

 

《自恋与服从》PDF/EPUB/MOBI 格式电子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