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版权信息
-
书名: 她要自己去买花
-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
译者: 丁伟
-
出版社: 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5年6月1日
-
页数: 224页
-
开本: 32开
-
装帧: 一般胶版纸
-
ISBN: 9787510711725
-
所属分类: 文学 / 外国随笔
图书简介
《她要自己去买花》是英国意识流文学巨匠、女性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全新编选的随笔与日记集。作为伍尔夫经典名篇《一间自己的房间》的“精神姐妹篇”,本书在思想脉络上不仅承接了前者关于物质独立的呼吁,更进一步深入到了女性精神世界的腹地,吹响了“内在革命”的号角。
书名灵感源自伍尔夫代表作《达洛维夫人》那句著名的开篇:“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这句话看似描绘了一个微小的生活细节,实则象征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一种微小而坚定的独立宣言。本书由精选的伍尔夫随笔和部分私人日记交织而成,旨在为读者呈现这位伟大思想者与敏感生活者的双重面貌。
如果说《一间自己的房间》通过“要有钱,要有自己的房间”提出了女性创作与生存的外部物质条件,那么《她要自己去买花》则将矛头指向了更为隐秘、更为顽固的内部敌人——“屋中天使”。在本书收录的核心篇章《女性的职业》中,伍尔夫形象地描述了那个长期盘踞在女性灵魂深处的幽灵:“屋中天使”象征着传统父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所有“美德”:温柔、顺从、牺牲、讨好、极度纯洁且没有自我。伍尔夫以其标志性的犀利笔触指出,女性若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创造力,若想作为一名作家或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就必须进行一场残酷的心理搏斗,彻底“杀死”这个要求女性不断自我抹除的“天使”。
除了关于女性主义的檄文,本书还收录了伍尔夫关于阅读、写作技艺、战争与和平、疾病与健康等多元议题的思考。随笔部分锋芒毕露,逻辑严密,展现了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力;而日记部分则流露出她作为个体的脆弱、挣扎与对生活瞬间的细腻捕捉。这种“思想者的锐利”与“生活者的脆弱”在书中交汇,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伍尔夫精神图景。2025年新版的装帧设计也极具巧思,封面选用法国著名女性画家玛丽·劳伦辛的花卉油画,通过视觉艺术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向所有追求精神独立的女性致敬。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1882—1941),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当之无愧的旗手。她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这种家庭环境使她从小便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但也让她过早地体察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父权制家庭对女性精神的压抑。
伍尔夫是著名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Bloomsbury Group)的核心成员,该团体聚集了当时英国最顶尖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反抗维多利亚时代的陈规陋习,倡导思想自由、性自由和艺术创新。正是在这种先锋氛围中,伍尔夫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她厌倦了爱德华时代作家对物质环境的繁琐描写,转而致力于探索人类意识的流动和内心时间的绵延。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伍尔夫的小说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的代表作《达洛维夫人》(1925)通过描写一位贵妇人一天的生活,展现了人物一生的记忆与遗憾;《到灯塔去》(1927)则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探讨了时间、记忆与艺术创作的主题;《海浪》(1931)更是被誉为“散文诗般的小说”,将六个人物的内心独白交织成一首宏大的生命交响曲。
除了在小说领域的卓越成就,伍尔夫在随笔和评论领域的贡献同样巨大。她以敏锐的直觉和优雅的文笔,探讨了女性地位、文学批评和社会政治等问题。其中,《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不仅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奠基之作,更留下了“女性想要写小说,必须要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句传世名言。
然而,天才往往伴随着痛苦。伍尔夫一生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这种痛苦既是她创作灵感的来源,也是摧毁她生命的梦魇。1941年,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她选择在欧塞河投水自尽,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不朽的文字。本书译者丁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自由撰稿人和翻译家,译有《西方美术简史》等多部人文社科经典,其译笔准确流畅,较好地还原了伍尔夫那如水银泻地般优雅而致密的文风。
她要自己去买花 书评
阅读《她要自己去买花》,是一次与20世纪最聪明的女性灵魂进行深度对话的旅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经典文本,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关于“如何成为自己”的普世哲学。
书中最为振聋发聩的部分,无疑是伍尔夫对于“屋中天使”的剖析与宣战。在当今社会,虽然女性在法律和经济层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再像伍尔夫时代那样甚至难以进入图书馆,但那个“隐形的天使”依然活着。她变成了社交媒体上对“完美女性”的苛刻要求,变成了职场女性面临的“好感度陷阱”,变成了家庭中对女性“情绪价值”的无尽索取。伍尔夫在近一百年前就犀利地指出:这个天使会凑到你耳边,让你撒谎,让你奉承,让你在应该犀利批判的时候变得温柔敦厚。因此,阅读伍尔夫的这篇檄文,对于当代女性依然具有极强的痛感与现实指导意义——只有当你不仅拥有了房间,还拥有了拒绝取悦他人的勇气,你才真正拥有了自己。
本书的编排结构也极具匠心。将随笔与日记并置,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在随笔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个逻辑严密、言辞犀利、甚至有些尖刻的伍尔夫,她像一位挥舞着长剑的女战士,劈开社会的偏见;而在日记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会因为天气不好而沮丧、会因为别人的批评而失眠、会为了买一件衣服而犹豫的普通女性。这种反差并没有削弱她的伟大,反而让她变得更加真实可亲。它告诉我们,伟大并非生来坚不可摧,而是在无数次脆弱中依然选择拿起笔、选择思考、选择抵抗。
此外,伍尔夫谈论阅读、疾病与旅行的篇章也同样精彩。在《论生病》中,她写道:“只有病痛时,我们才想起望一望久违的天空。”她敏锐地捕捉到了身体虚弱时精神反而变得异常清明的那种独特体验,将病痛提升到了审美和哲学的高度。她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音乐性,长句如波浪般推进,短句如飞沫般溅起,阅读她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审美享受。
总而言之,《她要自己去买花》是一本关于觉醒、关于抗争、也关于生活美学的书。它提醒我们,买花这件小事,当你不再是为了装饰丈夫的餐桌,而是为了愉悦自己的感官时,它就具有了革命性的意义。
推荐理由
《她要自己去买花》——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送给所有渴望精神独立者的灵魂觉醒指南。以下是必须阅读本书的四大理由:
第一,它是理解伍尔夫思想全貌的最后一块拼图。 许多人只读过《一间自己的房间》,记住了“物质独立”的重要性。但那只是硬币的一面。本书作为其姐妹篇,补全了硬币的另一面——“精神独立”。如果说有钱和房间是躯壳,那么“杀死心中的天使”就是注入躯壳的灵魂。只有读完这本书,你才能真正理解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完整闭环:从外部条件的争取,走向内在人格的重塑。
第二,它精准狙击了当代人的“讨好型人格”。 书中核心概念“屋中天使”,精准描绘了那个总是让我们在关键时刻退缩、妥协、不敢表达真实愤怒的内在声音。伍尔夫用手术刀般的文字,剖析了这种被内化的顺从。对于那些在职场、家庭和人际关系中感到压抑,总是习惯性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剂猛药,也是一把斩断枷锁的利剑。
第三,它展现了极高的文学审美与生活情趣。 抛开严肃的思想议题,单从文学角度来看,伍尔夫的随笔也是英语文学中的瑰宝。她谈论如何阅读一本书,谈论文字在头脑中的生活,谈论生病时的独特体验,无不充满了灵气与诗意。加上2025年新版精美的装帧设计,封面玛丽·劳伦辛的油画质感,随书附赠的花卉书签,让阅读这本书变成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审美体验。
第四,它让我们看到了偶像的凡人一面。 书中收录的作家日记,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文学巨匠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你会发现,原来强如伍尔夫,也会有自我怀疑,也会有琐碎的烦恼。这种“去神圣化”的真实感,反而能给身处焦虑中的现代人带来巨大的安慰——思考即抵抗,写作即疗愈,我们都可以在并不完美的生活中,通过思考和创造,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
下载资源
《她要自己去买花》PDF/EPUB/MOBI 格式电子书下载








